初冬到三里(散文)

初冬到三里(散文)


  初冬时节,因为参加一个笔会,我要再次去三里。早晨8时,在 *** 大楼前 *** ,坐上接送车,一行浩浩荡荡约40许人,就这么去了。
  已经记不得是多少次来三里,因公因私都无法记起了。南陵有许多怪事,三里倒在五里外。五里就在城郊开发区,一个大圆盘的地方,汽车几分钟就到。可是三里不同。过了五里,穿过鹅岭,再向西,才是三里。外地人无法理解三里之远近,盖不知这个名头的由来。翻开民国版的南陵县志,或者更早的版本,就可以知道。原来今日三里,原先叫三里店,意思是这儿原本商铺云集,绵延三里,故名。并不是指距离县城之远近。
  在很早的时候,店铺可以绵延三里,而且至今还可以看到依然隐约尚存的徽派建筑,是可以想象得到,当日三里店是有过一段辉煌的。
  三里不仅商贾云集,而且由于地处山区,林木、矿产资源丰富,又与泾县紧紧相邻,翻过那么遥遥在目的几座山,就到了云岭,当年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这只是粗略地说说吧。如果往细处说,三里有个涌珠泉,一路迢迢遥遥,最终发展成为南陵人的母亲河。还有好多古色古香的石桥,丝丝垂柳,迎风摇曳,倒影如镜如黛,炊烟袅袅,短笛数声,几疑身在画境。
  初冬的三里,今日的三里,仍然有多处可以撩拨人心思的地方。
  道路在继续延伸,粉墙黛瓦,川流不息的人群,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更具特色的是在西林,我们见到正在推行,并备受群众欢迎的为民办事全程 *** 制度,完全是免费的,村委会干部为方便群众,鼓励农民一心一意建设家乡的新举措啊,值得推广!在镇开发区,外来投资企业对 *** 的优惠政策和办事效率也很满意。 *** 完全按照法律和合同办事,最受企业主的欢迎。一、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强大后劲。新区建设起点高,出手不凡,拉动三产繁荣,使得三里后劲十足,声誉日隆,已经大踏步走在各乡镇之前。
  快正午时,我们并不感觉饥饿,到东山林场的路上,我们还是有几处特别感兴趣的。在明代,有个叫沈炼的龙虎将军,就是三里人,他援朝抗倭,取得大捷,十数次受到朝廷嘉奖,晚年回到故里并终老。还有就是父子岭战役,抗战时期,我军以少胜多,狙击日寇的一个著名战例。这些都为三里大地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那巍峨的纪念碑依然高高矗立于初冬的山巅,似是昭示英魂不灭,浩气长存。
  愈往山里去,林深叶茂,空翠湿衣,风景也更加养眼。随行的摄郎们,大多手持相机,不停地抓拍几张。枫叶在几番霜露之后,隐约泛红,色彩愈见质感和丰富,给出的画面感特别诱惑人。二三百年的老树,屈曲盘旋于弯弯山路旁。溪水淙淙汩汩,一路追踪,可以听到,却难以看见,要么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一路潺潺而去。鸟鸣远近,高低错落,空旷悠远,把这个季节的氛围明明白白烘托出来。我们的心境不知不觉间也诗意横溢了。
  好水好山看不足啊,总怪时光荏苒太无情。我们不是观景而来,也就自然不能沉湎于初冬之景,在南陵三里。
  下午,我们畅谈三里的今昔之变,也感动于地方父母官对文化人的尊重和客气。于是,我还是写下这些个文字。
  

上一篇:昨日的繁花

下一篇: 关于劳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