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运河(散文 征文)

长城与运河(散文 征文)

蜿蜒万里的长城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广袤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长城是那一撇,而运河就是那一捺,这撇与捺的交汇处正是北京。
  长城与运河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是这长城的傲然与坚定和运河流动与柔韧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的两极。
  都说秦建长城隋修运河,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六国中北方诸国便修建过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古长城,只是没有秦朝那么大的规模那么大的名气而已,而运河的开凿更是能上溯到春秋时代,吴国的开国君主(那位为让位而远走蛮夷之地的泰伯)和名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借兵伐楚几乎灭了自己的祖国的伍员)都曾经在吴地开凿过运河,据说现在还有遗迹可寻,这该是大运河的源头吧。
  秦朝和隋朝的建立和灭亡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在纷乱的征战中完成了版图统一,又在轰轰烈烈如日中天的热闹中两世而终,给后人留下几许的遐想与几多笑谈,也在煌煌的史册上给空留下无尽感慨与遗憾。
  六国纷争,诸侯争霸,狼烟四起,自然是民不聊生,所以统一是历史的大趋势,秦的扫灭六国本本来就是对历史潮流的顺应,并非出于偶然。始皇帝立国之后,北建长城和修建秦驰道一样是稳定新生政权的需要,本来无可厚非,大约也与“秦亡于胡”的谶语无关。
  只不过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虽然写得一手好字却没有一丝骨气,而赵高私心太重又缺乏远见卓识,胡亥又真的太过糊涂,再加上扶苏的性格缺陷,更何况目生双瞳的项羽实在英武,而出身亭长的刘邦又太过无赖……显赫的始皇帝死于耀武扬威的巡狩路上,虽然他侥幸躲过了博浪沙横飞的铁椎,却终于糊里糊涂死在了沙丘,方士献来的奇方与徐福泛海寻找灵药的计划,变成了对始皇绝妙的嘲笑,如日中天的秦帝国也随后几乎在弹指之间便在戍卒的几声呼喊中土崩瓦解了。总之,空前强大的秦帝国亡得实在太过突兀,以致后人一直搞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于是众说纷纭,从贾宜说到杜牧,说到苏洵苏轼,一直说到了今天……
  长城其实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长城以内是春种秋收,沃野千里,长城以外是逐水草而居,天苍苍野茫茫。长城内外的两个民族,一个希望拥有丰饶的土地和安定的生活,一个则渴望驰骋骏马并征服无限的空间。汉民族修建的长城正是体现了这个民族对安定的渴望以及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需要。长城抵御游牧民族的力量现在想来实在有限得很,一次次被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冲破,倒是那一个个的本为御敌而设置的关口,往往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互市的场所,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物质与精神交流的平台。可以说从开始修建的那一天起,长城就不是意味着封闭与隔阂,更多的是一种沟通,一种融合。所以,尽管得了焉支又失了焉支,尽管卫青霍去病掩住了李广的光辉,尽管一次次“勒名燕然”的梦想伴随着“仓皇北顾”的窘态……长城矗立至今,我相信他一定还会永远矗立下去。
  如果说长城寄托着中华民族期盼安定的理想,那么运河则承载着我们民族对富强的渴望。
  秦汉帝国的空前强大之后,便是纷乱的三国和那黑暗得令人窒息的两晋,接着是所谓的“五胡乱华”,政权走马灯一样的变换,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大臣的日子都过得艰难,平民百姓自然只得流离失所卖子鬻爵了……直到外戚出身的隋文帝登上了帝位,平定了江南,一统了天下,才终于结束了这段动荡的岁月。
  隋灭陈的过程似乎极为轻松,长江天险几乎都没能放慢大隋军队前进的脚步。那位陈后主实在荒唐得过分,尽管他的那首一直被视为亡国之音《玉树 *** 花》写得很美。参与这场战争的隋将韩擒虎与贺若弼都是历史上一流的人物,杨广在这个过程中也表现得可圈可点,毕竟他是这次战争的总指挥。
  这位后来被谥为炀帝杨广与曾被西域各部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颇有几分相似之处,两人应该都属于胡汉混血的关陇贵族,并且大约还有点儿血缘关系;他们都贵为皇子,却非法定的之一继承人;而且他们都有显赫的军功,也都以非常规的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玄武门之变”史上早有定论,而杨广的弑父则更像是后人的附会与猜测),他们都不乏才干,并渴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希望远远超越他们的父亲,甚至超越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只不过李世民胜利了,于是千秋万代歌功颂德,而杨广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很难看,所以留下了一阵阵人云亦云的詈骂之声。
  隋炀帝开凿的运河的目的是远征高丽,为自己也为自己的政权创造历史的辉煌,水殿龙舟与巡幸扬州大约只是一次通航实验而已,至于看琼花云云,在那陈旧得发黄的历史上,我觉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以为隋唐时代的征伐辽东未必如野史中所说的那么正义,但也并非完全的侵略战争,所征之地毕竟曾是我们的旧地,更何况那时国家的概念还很模糊。在隋炀帝的梦想几乎就要成真的时候,就在高句丽尽管耍尽无赖,但终于无计可施的时候,那个真的不成气候的杨玄感(他早被他的父亲,那位被红拂称为“尸居馀气”杨素确认难成气候)和那位曾经“挂书牛角”的李密偷偷地从背后给了他一刀,这一下并不致命,后果却极严重,因为后面便有了翟让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最后又从“反王与烟尘”之中冲出了李渊和李世民,于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隋炀帝遗憾的去了,而且留下了一片骂声,哪个“炀”字也是个著名的恶谥,但这条由他造就的大运河却一路流来,于是在运河与长城的交汇之地,在塞北苦寒之处也因之奇迹般地拥有了一片不尽繁华,而且绵延至今……
  老一辈人都说北京城是从运河上漂来的,假如没有这条运河,我们可能难以拥有旧京的风物,故宫里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琉璃厂浩如烟海的古籍,四大名旦的悠悠扬扬腔调,刘宝全的绕梁三日京韵大鼓和侯宝林雅俗共赏的相声,乃至便宜坊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丰泽园的葱烧海参,厂甸隆福寺庙会上转动的风车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小胡同里据说传承了近百年小吃摊,还有一声声熟悉而渐已陌生的小贩的吆喝,数九寒天老人怀中葫芦里那只草虫悦耳的叫声……
  其实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长城与运河都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长城延伸去就是那条亘古走来的丝绸之路,在长城的翼护之下,漫漫黄沙中悠悠的驼铃载来了不尽的财富,西域的歌舞,羌笛与琵琶;天竺的宗教,大部头的经文,鍮石的佛像;波斯的珠宝与匠人,劝酒的胡姬;还有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苜蓿汗血宝马……而大运河则沟通了中国海,联结着浩淼的太平洋和遥远印度洋,南宋的商船浩浩荡荡的从海上走过,此时北方的不再剽悍金人已经再也无力“搜山检海”,所以南宋的海船行驶得异常从容,指南针已经给整个人类指明了前方宽广的海域;元人的船上正搭载着那位金发碧眼的马可.波罗,刺桐港外早已千帆相竞,强大的元帝国已经不再满足于马上的征战所得,而开始从碧蓝的海上输入源源不断的财富。明人刚刚从元末的纷乱中走出,三宝太监郑和威风凛凛的船队已经整装待发,他那支强大得近于奢华的船队肯定不是为了去海外寻找那位不知所踪的建文皇帝或是载回一两只被认为是瑞兽麒麟的长颈鹿,精美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从世界各地换来了滚滚的白银琳琅满目的异宝与奇珍,更有不尽的繁华与梦想……
  长城数千年屹立不倒,运河数千年默默的流淌,从干枯史书中流过,流向无尽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老李(征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