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很多乡村,突然发现,那种沧桑的乡村渐渐离我们远去……
——题记
一
一直以来,每次提到乡村,往往就把坑坑洼洼的山路,残破的院落联系在一起,然而,悄然发生的变化,正在改变着乡村的生活。
今天,由文联组织作协、文协、美协、摄协、书协等单位,走进我县策底镇大南峪社,对该社的整村推进,精准扶贫,打造魅力乡村进行采风交流活动。
早八点三十分,作协一行三十多位作家,文学爱好者乘坐中巴向北行驰。今天的气候很好,瓦蓝的天如一匹蓝色的绸缎布满天空,那么清澈见底。车内更是其乐融融,好久不聚的作家诗人们,突然的相聚,便嘘寒问暖,交流谈心,歌声、笑声此起彼伏,喧嚣了整个车厢。已接近十二月的气候,冬的颜色渐渐浓郁,万物已经凋零,但一路的柳叶,似乎还不想早早离开这个喧嚣的世界,依稀能看到绿的倩影。一路匆匆而过的乡村更是气象万千,白墙红瓦的房子让冬的景致有了诗意。汽车在盘山大道上穿行,不多时,便来到了一个秀丽的村庄,此时我仿佛迈进了江南水乡的门槛。但,它不是江南,而是我县一个偏远的乡村——大南峪村。
放眼望去,还未褪色的垂柳掩映着笔直的水泥路,白墙蓝瓦的房屋,整齐干净的村社,白色的三层楼村委,雕梁画柱的庙宇,还有道路以南诺大的广场。在广场以南,有一个不算大的舞台,静静的屹立在地平线上。在造型独特新颖的农耕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农耕文化的变迁。在这里,每一个物件都是那样的亲切,从一个个沾满历史尘埃的陶瓷罐罐、压饸饹的床子、风箱,马灯、耕地的农具、背粪的筐子以及磨面工具里,我似乎又看到了一段历史:它是艰辛、苦涩,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从这些已经远离我们生活的物件里,我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农业的发展,还有日益富裕起来的人们,在党的富民政策中,品尝到的一种甘甜。展出这些,意寓深刻,它时刻提醒人们,身为农人,时刻不忘以耕为本历史。广场以东为休闲长廊:褐色的材质,铮亮的瓦顶,长长的座椅,还有村民们休闲的身影,此情此景,我又忆起了一些乡村的过往,那些脏乱差的村容,那些头发乱糟糟,衣衫不整的村民……可眼前的一切又是那样的不同寻常。此时,我身边的村民们个个衣着整洁,尤其是乡村的女人们个个时尚靓丽,化妆烫发,穿高跟鞋,着裙装,跳广场舞已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此时,我看到了广场上一群妇女在跳广场舞,红红的绸缎,艳丽的服饰,在高亢的舞曲中舞蹈,给这个苍凉的冬季抹上了温暖的色调,我深深感叹:“变了、变了,真是一个秀美乡村”。文友们则个个惊呼:“这村庄真美啊,一时间,这些情趣高雅的文人雅士们,把自己一下融入到乡村变化的喜悦中,用手中的镜头,卡擦、卡擦,记录下了乡村变化的点点滴滴。
此时,一个简短的采风开幕式拉开帷幕,文联主席石巨福、镇上领导等分别讲话,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幕式结束,采风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时,镇 *** 分管项目的魏主任,带领大家介绍项目建设情况及沿路的景观。在广场以西南角,有一个娱乐场,建有秋天,跷跷板,软爬梯、脚踏梯等。此时,文友们也荡起了秋千,在荡来荡去中,捡拾童年的味道。在跷跷板上,诗人们争先恐后,坐上跷跷板,一上一下,嘻嘻哈哈的欢笑中,把快乐的童年复制。
穿过药材文化长廊,沿着木桥前行。木栈以南为人造水渠,向东西方延伸。突然一个湖泊清凌凌、蓝盈盈的出现在我的眼前。魏主任说:“这个湖是一个眼睛”,惊愕中细细打量木删中的湖泊,啊!真像一个美女水灵灵的大眼睛,它正用清澈的目光,观看乡村的变化,也在审视这个世界。在湖泊的左右,是万亩妁药花和大黄药材基地,此时,霜刹后的大黄药材地里荒草萋萋,一颗颗蒿草孤独的立在田野里。但这荒芜终究会消失,待到明年春暖花开,这里将是万绿葱茏,花海如潮,也必将迎来四方游人,充吸花香,领略乡村的灵秀。走着,看着,一个个景致从我的目光略过:小桥流水、脚踏水车、镂空围墙、路边健身器,成为这个村庄的靓点。沿路,我看到了干净整洁的村落,村民们神态安逸的坐在健身场的石凳上。突然看到两位村民手拿三棵树报纸在聚精会神的阅读,阵阵感动流溢胸臆,在这偏远山村,老百姓能这样认真阅读我们的刊物,我内心欣慰啊。还有两位可爱的小姑娘,在认真地读书,全然没有被我们的到来打扰,我想是什么文章让两位学生看的这样出神。
一路的景致,一路的感慨,不觉走到了一组水车旁。只见高山之间,德明桥下,水波艳艳,三组水车静静的立在水中。水车依依,似乎在旋转,那厚实的水车倒映在水里,是那样充满韵味。人们常说:风水轮流转,这水车啊,不正轮回着四季年华,诉说着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吗?这里还静静的立着一块文化石,坚硬、厚实的立在花园里,记录着大南峪村的建设。在文化广场的东边,有一块文化墙,把农家人的生活场景,表现的栩栩如生,让人顿生亲切之感,这一暮暮场景,也勾起了很多过往的回忆。
此时,策底镇郝小燕镇长也在百忙之中,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这位年轻漂亮的镇长,也是大南峪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在现场,她为我们介绍该村整体推进,在打造魅力乡村中所作的工作,随后,该村的支书对该村的整体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二
从介绍中得知,大南峪村位于策底镇西南角,距镇 *** 7公里。大南峪社辖4个自然村227户990人,而贫困户多达127户,481人,占全村人口的48.6%。主要产业是小麦、玉米、洋芋等。畜牧产业主要是牛,羊、猪、鸡等,由于产业单一,经济落后,过去,这里更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一句顺口溜真实的再现了南峪的过去:“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通信靠吼、垃圾遍村、污水横流、土房残破、村民落魄”,就是这样的一穷二白的乡村,人们给起了一个很生动的名字叫“烂泥村”。贫困的帽子让这里的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村上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而本村的大姑娘都成了金凤凰,远嫁它乡,无奈,小伙子们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一时间,村里冷清的就剩下了老弱病残,还有路边孤独的白杨树,在风里站着。
面对这样的局面,策底镇党委审时夺势,及时调整思路,下大力气,力争让大南峪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时,他们把大南峪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点去大力扶持。
按照“山水、养生、宜居、人文大南峪”思路,逐步实施了消除土坯房,大门、院落改造,以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为了给老百姓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镇党委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大南峪村率先打造魅力乡村的方案。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在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一个大胆的思路正在运行。依托自然环境,让村庄融入大自然,结合地理条件,修建道路、文化广场、健身运动场、休闲纳凉的长廊、仿古大桥,建筑小品、湖泊、水车、文化墙、药材基地等,短短三年的功夫,大南峪褪去以往的颜色,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和谐、文明的村庄,走进它,我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
在大南峪建设过程中,有那么些人的影子,始终和村庄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批批带头人带着对家乡的挚爱脱颖而出。有带领村民改变面貌的村支书李春学,扶贫队长杨永贤、一心为民的老支书兰德明,养鱼能手康喜元、养鸡能手冯玉柱等人,是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改变了大南峪村的面貌,也让这里的老百姓转变了观念。
在这里,听人说起兰德明,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抛下城里的药店,来到了阔别四十几年的家乡,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积蓄一生的积蓄,为家乡投资修路、建桥,在他的投资建设下,大南峪的路宽了、平整了,由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老百姓再也不会为下雨两脚泥,天晴尘土飞的环境而纠结。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一个活动的场所,他投资十多万元建起了篮球场,此时此刻,孩子们正在篮球场你争我抢的打篮球,那一声声欢声笑语,喧闹了村庄,让村庄不再寂静。为了家乡的老百姓看病方便,他又重操旧业,为老百姓看病治病。看看高山下的德明桥,它连接起了南北的通行,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这座桥,是兰德民老人人用心血建起来的,它包含了一个老人对家乡人的大爱。老百姓为了感谢这位恩人,将桥命名为“德明桥”,并请人撰文著赋,篆刻碑文,立于桥两侧,以纪念这位老人的功德。
还有李春学这个乡村的带头人,始终站在扶贫攻坚,村庄建设的之一线和乡亲们一起同甘共苦。乡村建设,土地扭转,需要乡亲们的支持,但有些利欲熏心的人硬是从中作梗,他便一次次的上门苦口婆心的做工作,一天不行,两天,直到这人笑了,理解了他所做的工作,是为了大南峪村的老百姓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在村庄建设中,他们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依托原有建筑,对老房子、老墙、老井、古树、老物件加以保护,是现代与古朴有机结合,传统文化又加上时尚元素,让小村庄看起来更加唯美。那些湖泊、药材基地、农耕博物馆,村庄公园、活动场所等,正在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它,让旅游带动当地的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让大南峪村正在走向富裕之路。
杨永贤,这个大南峪村的扶贫队长,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之一线。这个曾经任华亭县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的国家干部,2014年来到大南峪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看到老百姓的房子烂、环境卫生差、村容村貌乱,从干部到老百姓,家里的生活依然那么贫穷,他的内心阵阵的纠结,该怎么让大南峪的老百姓走出贫穷,成为他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党的联村联户、精准扶贫政策带给了乡亲们更多的福音。带着乡亲们的期望与厚爱,他和镇上的扶贫干部一起走乡串户,挨家挨户看望了全村227户村民,划定了126户贫困户,他们深入群众,把党的温暖、政策一一送到他们的眼前,让村民们特别感动,走到哪里,便夸到哪里。当他得知村上有位村民因股骨头坏死,失去双腿,行动不便,他便自掏腰包,为这位村民买了一把轮椅,解决了他的出行问题,让这户村民特别感动。村庄建设、扶贫项目,需要大量的人脉,他便利用曾经在城里工作过的社会关系,求同事、托亲戚、找朋友、跑项目,拉赞助,为大南峪村的建设献计献策。通过镇 *** 、他和村委班子的多方努力,2014年,大南峪村整体建设拉开帷幕,通过短短三年的功夫,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一个脏乱差的大南峪村终于褪去了往日的容颜,走进了一个处处流淌着韵味的乡村。
看着满身风尘的乡镇领导、干部,个个年富力强,充满活力。在大南峪开发建设中,他们起到了龙头作用。这些乡镇领导,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正在上学,但是他们全然忘记了他们还是老人儿子、女儿,孩子的爸爸、妈妈,妻子的老公、老公的爱人,一门心思,忘我的工作。三年的时间,他们除了去县里开会,大多时间不是在镇上,就是在扶贫攻坚的之一现场,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着五加二工作机制,他们很少享受过休假,和基层的干部一道,常年工作在基层之一线,走访贫困户,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在打造魅力乡村建设中,没有资金怎么办?他们跑项目,拉客商,多方筹措资金,投资兴业。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南峪建设顺利进行。还有我们年轻的乡镇干部,都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大都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但身处关键时刻,他们一次次放弃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村庄的建设之中。这就是我们的基层干部,用他们纯朴、善良、坚韧、奉献,为乡亲们送上了一份份精美的大餐。这就是我们的八零后、九零后,用他们的火热的青春,为乡村的建设增砖添瓦,打造了一块胜似江南的旅游胜地。
还有很过很多致富能手,在大南峪村庄建设中,出资出力,献计献策,奉献出了自己的微薄之力。我想:大南峪的山不会忘记,大南峪的水不会忘记,大南峪的乡亲们更不会忘记。
听着,看着,眼前的一切如神话,听的我如痴如醉,仿佛在听一个神话,但这不是神话,这是现实的存在。
三
该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一下来了这么多人,该怎么打发午饭?我暗自有点发愁。李支书胸有成竹的说:“今天派饭,每家几个人,也让你们这些作家们也感受一下农户的生活状况。”
走进深深的巷子,穿过规划整齐的村庄,来到一户人家,顿然被小院充满乡村气息的景致陶醉。气派的朱红大门、红色的砖砌体围墙,白墙红瓦的屋舍、发出铮亮的水泥地坪、精致的花园,上房大门两侧挂着黄橙橙的玉米棒子,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这一幕幕,一下吸引了这些浪漫的文学爱好者,她们以小院为背景,摆出各自姿势,记录下了小院里的一切。
踏进这户人家的家里,细细打量家里的陈设:组合沙发、液晶电视,组合家具,让这个农家显的很温馨、气派。我暗暗的感叹:“变了,真的变了,农家人的生活已经走向城市化。”
还未坐定,突然,一股股清香的气息扑鼻而来。啊,原来是一碗碗黄灿灿、还冒着热气的洋芋糤饭、一盘盘咸菜、洋芋丝等端到了上来。多少年没有吃到的饭让我们欣喜,顿时胃口大开。吃的最香的是史征波老师,他一边吃,一边开着玩笑,那些陈年往事在他的故事里变成了神话,酸涩的往事也在我们的眼前一一闪过。吃着、聊着,小屋里时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陪我们一起吃饭的还有一位陌生的面孔,我细细打量:此人大约六七十岁模样,魁梧的身材,前庭饱满,慈眉善目,干净的衣着表现出了自身的与众不同。我悄声问身边的郝镇长:“此人是谁?”郝镇长漂亮的脸庞笑出了一朵花,她慢声细语的告诉我:“这就是兰明德老人啊。”
啊,原来是咱大名鼎鼎的兰大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内心为这位胸怀大度,高风亮节的老人点赞。
为了了解更多的细节,我趁收拾碗筷的机会,走进这户人家的伙房。只见用瓷砖砌筑的灶台,木质的碗柜、亮晶晶的电磁炉,几个妇女正在收拾碗筷。看来,这农家的伙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眼前的一切,一幕幕往事又从我的眼前划过。
二十年前,单位派我和几位同事,前往一个乡镇,为村镇规划工作搞测量。下乡的之一天吃的也是派饭。记得那次被派到了村子里的一户人家。走进,心里不免一阵阵酸涩。只见院落柴火满地飞,农具杂乱无章、鸡粪随处可见。皱着眉头走进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寒酸的真想掉泪。那天也是吃的糤饭。也许太饿了,一碗碗糤饭、一大盆咸菜被我们五人一扫而空。这户人家人口少,就老两口和两个孩子。我也是闲不住的人,便端起碗送到伙房。只见黑乎乎的泥巴灶台,脏兮兮的案板,地下柴火满地都是,房子里烟熏火燎。这样的卫生状况,让我一下倒了胃口,心里一阵阵反酸,还未走出大门,便开始呕吐。从那时起,下乡吃派饭,再也不会进伙房,眼不见为净。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农家人的生活状况,真是发生了巨变,从陋习到一点一滴的改变,农家人开始从封闭走向文明,富足。
不知不觉,已到分手时分。当车渐渐远去,回首时,我们还是很留恋大南峪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们还会在见面的。
别了,美丽的大南峪,待到明年花开时,我们再相见……
2016年11月31号凌晨1点完稿于陋室
灵秀大南峪(征文·散文)
编辑:小美
时间:2025-01-18 04:12:06
上一篇:惜别好人
下一篇: 死,在我身边发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