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三江县的程阳风雨桥了。据说它规模宏大,做工精湛而巧妙,堪称风雨桥的一绝。我曾经喝过柳州产的一种酒,叫“程阳桥”,商标上还印有程阳风雨桥的照片,可见这座桥的名声之大。所以,能够游览这座远近闻名的风雨桥,一直是埋在我心中的一大愿望。
风雨桥,是侗族人民特有的建筑。侗族人居住的寨子,往往依河傍溪,为了方便通行,河溪上往往建有一种很别致的桥,桥上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我在湘西侗族聚居的地方长大,见过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风雨桥,对其自然很是熟悉。但是,象程阳这样远近闻名、人们争相前往观光的风雨桥,我还没有见过。
初夏的一个周末,几个朋友相约去三江县观赏程阳风雨桥,这正好遂了我的心愿。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与湖南、贵州接壤。汽车过了三江县城大桥住右拐前行一公里许,便出了县城,奔上了去往程阳桥所在林溪乡马安寨的公路。公路沿林溪河而上,柏油路面虽然不宽,但还平整,掩映在两边的绿树之中,加之来往的车辆不多,汽车跑得还畅快,20多公里的路程,不到半小时就到了。
下了车,心仪已久的程阳风雨桥神话般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啊,真是漂亮!”我们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这座横卧在林溪河上的木石结构大桥,有5个石墩。桥的两旁镶有栏杆,好似一条长廊;桥上有五个亭子,中间的是五边形,两边各两个都是四边形。亭子有三层高翘的飞檐,犹如凌空飞展的羽翼;整座桥亭廊相连,浑然一体,雄伟壮观,气势浑厚,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据有关资料记载,该桥与我国的石拱赵州桥、铁索泸定桥及杜撰的“罗马的钢梁诺娃上的沃桥”齐名,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桥上两旁设有长凳供人憩息。一些侗族妇女在桥上摆摊设点经营自己编织的侗族服装和工艺品,有的一边卖,还在一边忙着编织。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在这并不十分开阔的山水之间,这么大的一座风雨桥显得很是宏伟了。它的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看着这些,你不得不为侗族工匠的高超技艺所佩服。站在桥上放眼远处,只见林溪河犹如玉带,蜿蜒飘逸而来;林溪两岸,茶林泛波,森林苍翠,田园披绿,水车欢唱。好一幅新农村的壮美图画!
我被这座恢宏而绝妙的大桥深深地折服了。它的构思之奇,结构之巧,做工之精,堪称无与伦比,简直就是一件极佳的艺术珍品。它座落在这美丽的青山秀水之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座座村寨,炊烟袅袅,与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是那么的和谐。它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无比勤劳、聪明与智慧。
陪同的导游告诉我们,程阳风雨桥既作交通之用,又有宗教方面的含义,它象征飞龙绕寨,以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所以程阳桥又叫永济桥、回龙桥、赐福桥。程阳风雨桥建于1912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是侗寨风雨桥和中国木结构建筑的艺术珍品,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更大的风雨桥。
浏览中,当地人给我们讲了有关程阳桥的一个美丽传说。很久以前,一对新婚的恩爱年轻夫妇过桥,河底却突然刮起一阵狂风,一下把女的卷走。原来是河里的螃蟹精看上了那女子而作怪。丈夫急得在河边大哭,想投河陪妻子而去。哭声惊动了水底的一条花龙,它深深为男子的痴情而感动,于是飞天而出,施法将螃蟹精击杀,救出了女子,恩爱夫妻终于重聚。而后人为纪念花龙,就将河上唯一那座小木桥改建成画廊式的风雨桥,还在柱上刻了花龙的形象,称它为回龙桥。
桥的东头,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著名诗人郭沬若1965年游览这里时题写的桥名和诗。郭老在诗中写道:“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郭老的诗,将桥的珍贵价值和诗人对侗乡人民的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过了桥,就是程阳八寨。所谓程阳八寨,就是几乎首尾相连的八个侗寨,林溪河就从这八个寨子间穿流而过。每个寨子中间都建有高低不一的鼓楼,低的有五六层,高的有十多层,在数平方公里内形成了一个十分壮观的民居建筑群。鼓楼是四角形,从下到上逐渐缩小,最后形成一个塔尖。每层都有飞檐,檐边还漆成乳白色,远远看去,银光闪闪,视觉效果极好,为这片青山绿水增添了某种神秘色彩。鼓楼是侗族寨子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寨子中举行集体活动的场所。寨子里,或是寨子之间,如有溪流、沟壑相隔,也有风雨桥相连。只不过这里的风雨桥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而已。有的寨子中还有表演节目的戏台,逢年过节,侗族人都要举行大的文艺表演和各种比赛活动,如对歌、抢花炮、斗牛等。侗族人喜欢吹芦笙,凡有演出,必要吹芦笙。芦笙都均由男子演奏,有独奏,也有合奏。尤其是合奏,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芦笙同时演奏,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浑厚而澎湃的阳刚之气,实在令人震撼。可惜的是,我们这次无缘看到。寨子里的卫生条件较好,家家户户门前都设有垃圾桶,人们都有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寨子里都安装了自来水,生活很是便利。寨子与寨子之间,有用青石舖成的宽敞的石板路相连,互相来往十分方便。
我们正在寨子间穿行,突然看见路边一间房子里有几名妇女在织布。同伴多数没有看到过农村织布是怎么回事,要求参观参观。热情、大方的织布妇女答应了我们的要求。我们进到织布的房子,里面有几台十分原始而又简单的木制织布机,织布女正在机子上忙碌着。这种木制织布机我们老家也有,我婆、妈妈都会织,小时我还看见她们织过呢。不过,我们老家现在已经没有人使用这种织布机织布了。所不同的是,我们老家是用梭子来回引线,而这里则用的是竹片,倒也显得灵活而轻巧。这样织出来的布叫家织布,这里的许多侗族人穿的衣服,都是用这样的家织布缝制的。织布女告诉我们,现在许多年轻姑娘都不会织了,什么样的漂亮衣服买不到啊?就不需要自己这样辛苦了。是啊,社会在进步,古老的习俗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也许是我老家那里的侗族人被汉化了的缘故,在服饰方面与这里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老家,侗族人无论男女,穿戴打扮与当地汉族人没有什么两样。而在这里,却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从我所看到的一些妇女,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妇女,穿的多是自己编织的没有衣领的大襟布衣,头上盖的是黑色头巾,手上、脖子上有的还带有银质饰物。黑色,是侗族人喜爱的基本颜色,在侗族人看来,黑色,代表庄重、成熟、深沉、神秘和勇敢,是显示侗族人性格的颜色。所以,无论男女老幼,其服饰均以黑色为主。
我与当地人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般都会讲汉话,少数不会讲,但亦能听懂。他们的侗话与我们老家的侗话大体相同,只是口音有较大差别。比如“吃饭”叫“见偶”,“吃菜”叫“见玛”,与我们老家一样。既然是同一民族,由于地域不同,生活习俗有差异是自然的,但基本方面是差不多的。
出了八大寨,过了风雨桥,我一步一回头,很有些恋恋不舍。那彼此呼应的鼓楼,那卧龙般的座座风雨桥,那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那醇朴热情、侗味十足的民风,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浓烈的乡情在我的心底油然涌起,让我从这里的侗乡自然想起了几百公里之外那个生我养我的侗乡。虽然,两个侗乡的民俗习惯和建筑风格有许多差异,但蕴涵其中的浓浓的侗味却是相同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差异,让我感觉到侗文化的丰富、浑厚、精深与博大。
汽车启动了,透过车窗,我默默地注视着落日中的程阳桥和与之相联的程阳八寨,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炊烟枭枭,溪边呀呀转动的水车,一幅多么美轮美奂的风俗画卷!“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我在心里反复吟诵着郭老的诗句。汽车拐弯了,程阳桥和程阳八寨被巍巍青山遮挡,但它那精美、秀丽的画面永远映在了我的心里。
程阳风雨桥,再见了,我还会再来的。我相信,你的明天会更美好!
程阳风雨桥游记
编辑:小美
时间:2025-01-18 04:13:05
上一篇:关于劳动的记忆
下一篇: 汶川大地震祭(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