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湖南的地图像个美男子的头像,这个美男子的鼻尖就是我的家乡。
几年没有回老家了,“五一”黄金周特意回去了一趟,看看我那年迈的老父亲。
我的老家位于新晃县的东南部,是个山区,有两条县级公路可以到达。在县城工作的侄儿告诉我,较近的那条路正在改建水泥路,不太好走。于是,我们从另外那条稍远的路回家,两个侄儿和侄媳妇、侄女夫妇亦同车前往。修建中的上海至瑞丽的高速公路,有一段刚好与我们回家的路交叉。高速公路的路基已基本搞好,估计明年就可以通车了。看着那宽阔的路面和那正在架设的雄伟的桥梁,很是有些兴奋。在我们这样一个边远山区,通了高速公路,现代化的气息将会更浓了。到那时,我从遙远的外地回老家探亲将会更方便、更快捷。
公路沿着一条小溪在大山里蜿蜒伸进,路面虽然不太平整,但车少,倒还不太难走。二十多年前我在我们公社工作时,这条路我是经常走的。哪里要上坡,哪里要转弯,我非常熟悉。路虽然还是当年那个老样子,可是路两边的村寨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房子,有的还是修得很漂亮的砖房,白墙青瓦,显示着山区农村的欣欣向荣。即使是老房子,大多数房顶上也不再是盖的杉木皮,而是盖上了青瓦,在绿树掩映下熠熠生辉。房子的柱子、门框上,过年时贴的对联还是那么新、那么鲜艳。层层梯田,波光荡漾,农民们正在忙着春耕,吆喝声此起彼伏。
翻过一个叫大风坳的山梁,就可以看见老家的山村了。在山梁上我们停下车,好好地端详一番这久违的山山水水。那山,是更绿了,过去那东一块、西一块大字报一样 *** 的地表,都长出了好高的树木,孩提时候那到处是林木、绿树参天的景象又复现了。公路在青山绿树中时隐时现,宛若一条飞舞的长龙奔向远方。高压输电线,从一个山梁,飞过另一个山梁,将星星点点的村村寨寨连接在一起。那层峦迭嶂的群山,近的葱绿,远一点的墨绿,再远一点的淡蓝,那更远的灰蒙蒙一片与天际一色。脚下半山腰比较开阔、地势稍为平缓的地方,片片梯田鱼鳞似的泛着银光,梯田间许多树林簇拥的一个小村寨,就是我的老家了。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西斜的阳光把远山近景照得金碧辉煌。看着眼前这既熟悉又多少有点陌生的景象,心中顿时涌起无限亲切、幸福而又有些惊异的感情。在那个大跃进年代,我们这里更具财富价值的森林被毁坏得差不多了,很多山都是光秃秃的,只长着灌木和草丛。农民除了靠种地、养猪、养鸡外,几乎就没有其它的经济收入了,砍柴也要到七八里地以外的地方才有柴砍。高中毕业后,我曾经在家干过一年农活,那种恶化的环境、经济拮据的景象令我至今仍然刻骨铭心。
汽车慢慢地在梯田间穿行,突然传来有人打 *** 的声音。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个戴着斗笠的中年人在田里边犂田,用手机打着 *** ,时不时吆喝着前面慢条斯理拉犁的牛。这可是新鲜事儿,我从来还没有看到过传统与现代如此完美的结合,山区农村的巨大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家门口,我有意按了声喇叭,报告我回来了。听到汽车声响,父亲、哥哥、嫂嫂都跑到公路上来接我们,那个高兴劲用言语自然是不够表达的。我和老婆赶紧上前向父亲和哥哥、嫂嫂问好。父亲看上去要比他在 *** 里给我的映像健康,红光满面,精神饱满,声音洪亮,脸上总是漾着笑意,只是腰更弯了一些,没了牙齿的嘴唇,有些往里凹,是显得比前几年老了些,不过走起路来还是那样稳健、有力。已经八十二岁了,身体还这么硬朗,真是我们做晚辈的福份啊。父亲笑着对我们说:“那么远赶回家来,够累的了。”哥哥好像瘦了些,原来那圆圆的脸有些拉长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已经刻上了一些细细的皱纹。山里人不爱修饰,显得有些老像,不过仔细一看,比他的实际年龄要显得年轻一些。嫂嫂看起来比过去要健康多了,脸上泛着红晕,也胖了些。听说去年到县里看了病,想必是把她那老吃不下饭的毛病治好了。侄儿侄女们都在城里工作,只有他们三个在这块“阵地”上坚持着。侄儿侄女们早就要接他们到城里去享享清福,可他们说现在还不想去,家里的许多事一下子还无法丢开。是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说是要离开,哪那么容易啊?
嫂嫂是个家务的快手,不一会儿,香气扑鼻的米粉就端到了桌子上。一边招呼着我们快吃,一边唠叨着我们路上的辛苦,还说我寄给她的治耳鸣的药就是好,吃了后耳朵也不响了。父亲立即证明:“大地方买的东西当然不一样啦。”
听说我回来了,晚饭过后,小时候在一起玩的几个伙伴都来看我。说是伙伴,论辈份,他们都是我的叔叔。不过,从小叫小名叫惯了,现在要改口叫叔叔好大的不习惯,他们听着也很别扭,要我还是像过去那样叫好。和他们在一起,谈一些各自现在的情况,更多的,还是谈起小时候的许多趣事,好像我们还是一帮没有长大的小孩似的,甚至还为当年的一些恶作剧在洋洋得意呢。我父亲在一旁也不忘揭我们的短:“那时啊,你们在一起就是爱打爱闹,床铺都被你们打断过几次。”想起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如今,我们都是快六十来岁的人了,可见岁月流逝之快。我们坐在屋檐下天南海北地谈着,夜色中野地里的青蛙、和那不知名的虫子比赛似的在鸣唱着,热闹得很。远处村寨的点点灯光,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显得静谧而神秘。阵阵微风吹过,把一天的那些劳累全都带走了,令人心旷神怡。这乡村的夜,原来也是这样美好啊。
按照我们这地方的习俗,在外地工作的人要是回来了,就像是稀客一样,周围的家家户户都要请去吃饭的。所以,从第二天起,早饭、中饭、晚饭在谁家吃,早就排好了。对这种安排,推托是没有用的,你不去,人家还要生气:“多年不回来,连一餐饭都不愿吃吗?”。老婆最不喜欢到别人家去吃饭的,可回到这里,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欣然前往了。我们去了四、五家,看到的情况都不错,过去曾比较困难的人家,现在也富裕了。宽敞的房子,打理得干干净净,有的还舖上了陶瓷地板砖,猪栏、牛栏与人住的地方都相隔一定距离,卫生而又方便。电扇、电视等电器一般都有,有的还有电脑。居住环境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令我有些称奇。他们告诉我,由于是山区,劳动条件还是比较艰苦,但生活条件已经是大为改善,不够饭吃的情况早就没有了。一些家庭有了摩托车,家里来了客人,跑到乡里的集市上买点什么菜也十分方便。吃饭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习惯于喝饮料、啤酒,喝白酒的情况大为减少,尤其是喝高度白酒,就更少了。吃的菜也大为丰富、科学,过去那种请客就是大块肉、大碗酒的现象不见了,做菜也讲究花样和色、香、味,皮蛋、豆腐、海带、粉丝等成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
偶然间,伙伴们谈到村里学校的房子要卖。我好生奇怪:“学校的房子为什么要卖呢?”
我哥哥解释说:“学校要合并到乡里去了。”
“为什么?”
“生源太少,整个学校现在只有十来个学生。”
我记得,当年哥哥在这个村小当民办老师时,有八、九十个学生,现在怎么就这么少呢?我问:“是不是有的家长不送小孩读书?”
他们说不是的,就是生源少了。后来我才弄明白,生源如此下降快,一是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就在外面成家定居了。二是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的小孩也大为减少。应该说,这是山村的进步,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劳动和居住环境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家里住了两天,明显感觉家乡正在悄悄发生的变化,民风还是那样淳朴、纯正,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富裕,现代气息也越来越浓了。山变绿了,变美了,昔日的森林正在很快地得到恢复,到处一派郁郁葱葱、活力四射。公路、 *** 、电这三者,是山区发生变化重要原因,过去根本不敢想的,现在都变成了现实。有的家庭还用上了打米机、切菜机等电力机械,有的还买了摩托车、拖拉机、农用汽车。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条件,与外界的联系也变得快捷而方便,那种边远、偏僻的感觉没有了。而这里清新的空气,使人精神旺盛百倍,是城里绝对享受不到的。老婆对此很有感慨:“回到这里,吃得香,睡得好,精神就是不一样。”
我们离开家的那天,刚好下了一场大雨,远远近近的山,洁净得一尘不染。山中漂起的朶朶白云,轻盈而悠闲,好像随手就可以抓到手里。白云,青山,梯田,村寨,炊烟,流水,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川风景画巻。
侄媳赞叹道:“真是太美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看的景色!”
因为路很湿,我与父亲告别时,叫他不要到公路上送我们了。可他不干,非要送送我们不可。
我们上车时,父亲调侃中略带伤感地说:“热闹了几天,你们一走,又要冷清了,也不知你们哪会子再回来。”
听父亲这么一说,我的眼睛不勉有些酸酸的。我拉着父亲的手说:“现在交通方便了,我们会找更多的机会回来看你们!”
父亲笑了,笑得象个孩子似的:“别老记着回来看我们,先要把工作做好啊。”父亲啊,你老人家真好!
我有意把车开得比较慢,不时按一下喇叭,我在向父亲告别,在向家乡告别。汽车翻过大风坳,可爱的家乡便留在了我们的身后,家乡那新的、美好的印象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底。今天的家乡,已经不是我昔日记忆中的那个家乡了,它变了,变得更亲切、更美丽了,也变得富裕了。亲爱的家乡啊,下次我们再回来时,你一定会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
“五一”家乡行
编辑:小美
时间:2025-01-18 04:12:52
上一篇:一转身,一辈子(散文 征文)
下一篇: 回忆L先生(散文 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