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给予母亲更好的一切
昨天,与朋友一起闲逛,路过服装店,她说想给母亲买件越冬的外套,就进去挑选了,很快就选好了,380元的棉衣,付帐时,她笑笑,跟我说:“老妈问多少钱时,得去掉百位数,告诉她80元就好,要不然,她也不知道要叨唠多少遍太贵了,还会一直舍不得穿,要放到出门时再穿,可是,农村老太太会有多少出门的机会呀!”我会心地笑笑,很赞同她的话。
这样的经历我也有,每一回给母亲添置点衣物鞋子什么的,我也不敢报个真实的价钱,都是省掉一个0,随便报一个数,应付下而已。我母亲也是个农村老太太,一辈子如蜗牛般窝在生活的重壳里负重前行,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也没拥有过花不完的钱,我只知道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为我们操碎了心,为这个贫穷的家一分一角地攒着钱来维持我们的温饱生活。用她的话说,就是“积谷防饥”,就算手头上有点闲钱,也不能乱花,要留着,以防不时之需。
我很理解母亲,因为从我懂事开始就无数处见证着母亲的辛苦,为了这个要花的钱那个要花的钱,她碾转反侧、彻夜难眠。迎来送往多少个日日夜夜,缺钱花的日子,一直就存在她的生活里。田是瘦田,地是瘦地,没经历过在土地里刨春秋度岁月的人,是很难想像到的,要是没有风调雨顺的好天气,无论庄稼人再怎么努力,也会有可能面对粮食失收的窘迫,虽然后来生活慢慢改善了,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可舍不得花钱的观念,在母亲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很难改变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贫穷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责怪舍不得花钱的人,那是一种孤独无助的无奈与隐忍。有句老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真是万万不能的。钱虽然只是一张纸,可生活着就得为它劳碌奔波。我从小就面对贫穷,直到现在还挣扎在清贫的生活里。不干活,不挣钱,一日三餐就没有着落,所以,我始终尊重舍不得花钱的母亲。
生活虽不易,可我明白一个道理,行孝要尽早。我暂时还没有花不完的钱,不能像其他为人子女一样让母亲吃好的穿好的,可我想在我能力范围内给予我母亲更好的一切。就像小时候那样,好吃的,好用的,母亲舍不得自己享用都留给我一样。哪怕只是一件保暖衣、一双棉鞋,或许我买不起最贵更好的,但我却能买到最温暖的,也是母亲是最需要的。
母亲是伟大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此小小的娃儿成了她甜蜜的负担,累着苦着依然快乐着,这就是为人的母亲。古语曰: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意思就是说:母亲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担心着呵护着孩子,直到她的生命终结为止。母亲把美好的青春与时间都给了孩子,却把满头白发与皱纹留给了自己。
作为子女,在能力范围内请给予母亲更好的一切,我深深地相信,每一位母亲都配拥有更好的一切!
二、那一盏灯火
在我七岁以前,家里还没有电视机,吃完晚饭后,我便与隔壁小伙伴们去村里的会堂看整个村子唯一一台的黑白电视机。
去的时候还好时间早,回来时就惨了,走会堂的路要穿过一片竹林、两块木薯地。竹林密密麻麻的竹子,以及比我们高的木薯杆,在黑乎乎的夜晚显得阴森恐怖,每一次走过,我心里都会胆战心惊的。要是再吹起一阵风,竹枝沙沙作响时,我更会吓得全身发抖,感觉竹林里黑影在晃动,怕真的会突然冒出一个母亲口中说的所谓的“鬼”出来。当时,母亲为了让我不要看得太晚早点回家,总是吓唬我,鬼会在夜深人静时就会出来活动。
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是在探险,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遇见什么危险。几个小伙伴总是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小小的心也懂得,团结才有力量。我们的小手紧紧地牵着,有“鬼”也抓不走我们。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见“鬼”出现过。每次看完电视回家,在竹林的路口总看到有一盏暗暗的灯火在亮着,在等着我,而在看到那星点亮光之后,我的心里暖暖的,就什么也不害怕了。
那是我母亲提着灯盏来接我了。当时,家里没有手电筒,母亲总是提着一盏媒油灯在路口等我,用微弱的灯光照亮那条黑漆漆的小路,我就不用担心有鬼出现了,一路兴高采烈地和母亲说着电视的剧情一蹦一跳地回家了。长大后,我才知道,世上本无鬼,鬼只存在于人的心中。
现在,竹林没有了,木薯地没有了,小路早已不见了,母亲的煤油灯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最重要的是,家家都有电视机,不用再跑出去看了,路灯也已经布满了村子的各个路口,只是留在记忆中的那一盏温暖的灯火,一直在我心里明着、亮着……
三、老井
我娘家的村前有一口老井,至于老到什么年代挖的,我也不知道,从我懂事开始,这口井就存在着,一直用它源源不断的清泉水滋养着一村人,做饭煮茶,洗菜洗衣服,全是靠这口老井提供的水。
记忆中,早晨与傍晚时是老井最热闹的时候,新媳妇与大姑娘们都挑着水桶去老井打水再挑回家,储存在大瓦缸里,供一家人的日常用水。当时,村里还是全部的泥土路,挑水人在家里与老井之间的村道上来来 *** 地走着,等挑够一大缸水时,水桶洒落的水滴也会潮湿了小路的两边,滋润着路两旁的小野草。
挑水是个很费力气的活儿,为了节省家里的用水,家离老井近的女人们会用大木盆把一家人的衣服捧到老井边沿的平台上洗。当时,塑料桶与盆还不普遍,反而是那种用木板做成的大木盆与挑水用的木桶,几乎家家都有。现在看来,那时的木匠活儿真是绝了,不用半个钉子,用一榫一卯、一转一折就把散得七零八落的木板夹起来,做成盆或桶,还能做到滴水不漏。
老井的清晨是一道很美的风景,当阳光镀上老井沿时,两个一堆三个一群洗衣服的女人们就成了这个小小戏台的主角,这也是老井最热闹的时候。她们七嘴八舌聊着村里的八卦事,也聊着女人家的小小秘密。那时候,信息很封闭,电视机也没有走进平常百姓家,村民的生活很简单,基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这老井就成了她们相互交流的好地方。
要是这个时候,有哪家的男人偶尔经过,女人们会马上噤声,这种情景,会让人忍不住好奇,她们到底说的是啥机密,会怕走漏风声一样。当然了,她们说的并不是什么机密,只是,那时候的女人都很传统,比较矝持庄重,与异性保持着距离罢了。
比起清晨,傍晚的老井最忙碌了,早上赶着种田下地没来得及挑水的女人们,总会赶在天黑之前把要用的水挑回家。这时候,她们的声音是叽叽喳喳的,与早晨的轻声细语完全是天壤之别。为什么呀,要是不把大瓦缸挑满的话,就黑灯瞎火了,啥也看不见了。这时,她们碰头时的招呼声、赶路的脚步声,以及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回答的急促声,还有小娃儿喊妈的哭喊声,像村里那个挂在树上的大喇叭有声有色地展播着。
后来,随着时代的脚步,农村生活慢慢改善了,家家都在门前的天井里,挖了自家的水井,女人们再也不用到老井上去挑水与洗衣服了,老井也完成了其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前几年,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连自家的水井也成了摆设了。再见老井时,我心里感慨万千。井沿,因为长时间没有人走近而长满了青苔,老井仿佛像一个被村民遗忘的老人,孤独地迎来日升与日落,无奈地追忆着自己辉煌的过去。
老井,随着时光沉寂了,那些曾经的欢笑声、曾经的热闹情景,也只能在回忆里复苏了。
请给予母亲更好的一切(外两篇)
编辑:小美
时间:2025-01-18 04:11:53